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第四章媒體與教材




常使用的非放映性視覺媒體可分為可操作的物品、展覽、印刷品、圖像教材及提供展示的平台,分別說明如下:



一、可操作的物品

  指的是可以讓學生實際動手觸碰觀察或實驗操作的教材,除了提供視覺的刺激,這類媒體通常也能提供觸覺的刺激,如實驗室中解剖用的實驗動物、觀察用的植物標本等。

  可操作的物品又可分為自然呈現及經過調整後呈現。自然呈現的方式多是實體的觀察,例如在生理心理學中做的牛眼解剖,學生可以透過實驗過程,實際了解眼球的構造。此外,為因應教學目的,我們也會將實際狀況除去不相關的細節或改變大小,調整之後呈現,例如儀器的剖面、動植物標本展覽品及模型等。





二、展覽

  常見於博物館或動物園中,展覽通常結合具體的物品,輔以文字或圖像說明,引導參觀者了解展覽品的功用,由於說明不是展覽的主體,因此不會太詳盡,除了整體展覽的說明外,個別展覽品通常只標示名稱及基本資訊。進行此類教學活動,教師應針對教學目的設計活動,如安排解說等,較不適合讓同學自行參觀。





三、印刷品

  印刷品的種類繁多,其中書籍是教學上最常見的,教師可依據課程安排選擇適合的教科書或補充教材。另外,機構印製的印刷品,例如政府宣傳品、民間公益組織的出版品,通常做成小冊子或折頁的形式,也是很好的教材來源,由於這些印刷品通常具有特定的訴求或立場,因此教師在使用這些教材的時候,必須要加以解釋,以免造成誤解。





四、圖像教材

  1. 圖片(still pictures)圖片是以照相或類似照相的方式,來表現人、事、物。例如使用風景名信片來解說世界各地的風景,使用歷史照片來說明戰爭等歷史事件。

2. 圖畫(drawings)圖畫是以線條來表達人、事、物。圖畫的使用和圖片類似,也相當容易取得,且圖畫可以將圖片簡化,去掉不必要的細節而強調教學主體,或與圖片同時使用來輔助說明圖片資訊。

3. 圖表(charts)圖表是一種簡化資訊間對應關係的呈現方式,常見的組織圖、流程圖即是一例,在講解複雜的過程或關係時,透過圖表可以讓學習者很快了解資訊之間的關係。

4. 統計圖(graphs)統計圖將數字資料視轉為視覺化呈現,在表達數據間的對應關係,或數據所帶有的實質意涵時是很有用的。例如在分類資料中使用圓餅圖,很容易看出各分類在總體中所佔的比例,又如將經濟成長率轉為折線圖,就可以看出經濟成長率的逐年變化。

5. 漫畫(cartoons)漫畫通常以圖畫為主,對話為輔,是很容易被接受的媒體,也容易找的到,但有時對漫畫內容的理解會因個人的心智發展和背景知識而有所不同,且有些漫畫具有時效性,針對當時特殊的事件或時空背景創作,教師在使用的時候必須選擇能配合教學內容及學生認知範圍內的漫畫作為教材。

6. 海報(posters)海報是由文字、色彩、線條、圖形、圖片所組成,通常以鮮豔的圖形或醒目的文字來吸引越讀者的注意,好的海報通常不會一次傳達過多或過於複雜的資訊。海報可以用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如鼓勵學生參加研討會。此外,也可於實驗室張貼海報提醒學生儀器使用方法及實驗室安全守則。現在利用電腦排版自行列印海報是非常方便的,如果只用來做教材,印刷量不大的話,使用印表機列印或大圖輸出能節省製版的成本。





五、提供展示的平台

  1. 粉筆板:是目前大部分教室的標準配備,供教師書寫教材或展示教材,有的粉筆板本身可以黏附磁鐵,教師可將教材以磁鐵固定在板上,由於粉筆板在書寫的過程中會產生灰塵,因此在有精密儀器或電腦設備的空間中,最好使用多功能板來取代粉筆板。

2. 多功能板:多功能板又稱做白板或麥克筆板,使用時要用專用的白板筆書寫,除了像粉筆板一樣能供教師書寫或展示教材外,多功能板還可以作為放映影片、投影片或幻燈片的銀幕。在使用多功能板的時候,盡量在每次使用完畢之後擦乾淨,以免筆跡留在板上擦不掉,萬一發生筆跡擦不掉的情形,可以使用同色(避免筆頭污染)的筆照字跡描一次,就可以擦掉了,也可使用專用的清潔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