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第二章學習的科技




合作學習
  在真實生活中,人們遭遇難題時,很自然地會向外尋求他人的協助以解決問題。同樣地,當學生在學習歷程中遭遇問題,也需與他人互動討論。合作學習需要參與成員間的充分對話,小組成員間必須透過社會磋商來達成其對完成任務所欲運用方法的共識。教師只要給予特定問題或任務,學生就自然會向外界尋求意見與知識。運用科技就能夠以跨班級、跨縣市、甚至跨國界的學習方式來支援其對話歷程。當學生能不限於校內,成為知識建構社群的一部分,他們就知道解決問題可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思考解決的方法。
  上述有意義學習的屬性都是有相互關係與相互作用的。如果學習活動和教學活動的設計能同時包含上述主動積極有建構性有意圖的真實的合作的學習等這五個屬性,將比單獨一個屬性出現,更能產生有意義的學習。(http://blog.yam.com/cwshen/article/5692133



編序教學法

  Skinner的操作制約理論發展而來(Programmed Instruction)。其認為學習是有機體個體操作環境所獲得的後果行為,這後果同時也決定有機體未來是否會再做出這類似行為。所以操作行為是自發性的行為,決定行為是否再出現的關鍵在於行為的後果。但Skinner認為不必為行為受到環境控制而感到悲觀,因為我們可有計畫的改造環境,塑造可欲的行為。故教師可安排適當的增強環境,一方面塑造好的行為,一方面消除不好的行為。編序教學法即從這樣的想法發展而來。編序教學法是個別化的學習,配合學生個人學習進度,給予學生立即增強。教師運用逐漸接近的技巧,編排一系列前後互有連貫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主動在學習情境中做反應,做出正確反應,就可獲得正增強,並繼續下一個情境的學習。(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7%B7%A8%E5%BA%8F%E6%95%99%E5%AD%B8%E6%B3%95



l  
編序教學專家史肯納(B. F. Skinner)認為編序教學的特質有:
一、教材細目組成一系列程序,以促進合適的學習。
二、學生對呈現的教材,要自動的反應。
三、學生能立即獲得其回答是否正確的反應。四、學生經由循序漸進的

    單元以學會教材。

  五、教材的組織,提供一種正確反應的優勢。
  六、學生按自己瞭解的程度和學習速度,向學習目標邁進。
由此可知,編序教學是一種自學輔導的方式,不過它是事先需要教師的編序,而非學習進行的輔導。

l   教材在沒有教師講解,或聽取旁人討論而學得,學生必須自己切實閱讀、填寫、核對、進行而學會,這是徹底的、積極的反應。

l   提供正確的答案以便學生能立即核對其學習結果,瞭解學習成績。這種效果,不但引起積極反應,而且深符「準備」與「動機」的原理,有繼續再學和努力完成的願望和需求。






個人化系統教學法

  個人化系統教學(PersonalizedSystemofInstruction,簡稱PSI)。代表人:凱勒 Keller),教學原理包含七種基本成分:

1.熟練標準:大約90%的熟練度,就是說他的標準熟練程度是90%

2.學生自我控速:依照自己性向、能力及時間。(學生決定)

3.單元考試和期末成續評量:前者佔75%;後者佔25%

4.立即回饋:馬上知道其成續。

5.助理制度:批改成續和學習指導者。

6.學習材料:主要教學資源,教師是輔助者角色。

7.講述和展示:激發學生的動機及興趣。

 設計精熟教學教學的主要因素:

1.訂定清楚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決定)

2.編製為達成該等目標的細小教材單元。

3.設計簡短且具高效度的,驗藉以評量各個學生是否達成預定的目標。

4.設定各個學生的成就標準。

5.考慮對未能通過既定目標的學生提供補充的學習活動,編製補救教學用的材料。

6.考慮如何對提早完成教學目標者提供充實性的學習活動,加深加廣其學習經驗。

7.發展總結性評量工具並計畫其實施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